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人們飲食文化日益多樣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蘇丹紅事件”,“禽流感”還有“三鹿奶粉事件”,無一不牽動著廣大民眾的心。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要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更要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同時,在綠色食品方面,政府也應該加大投入力度,開發出更多的無毒無害的綠色食品。
關鍵詞:食品安全、綠色食品、經濟發展、環境保護
近年來,國內不斷有食品安全問題被曝光,蘇丹紅鴨蛋、孔雀綠魚蝦、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地溝油、染色花椒、瘦肉精、染色饅頭、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劑、下水道小龍蝦、雙氧水鳳爪等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還有前兩天剛剛被曝光的“臭腳米粉”,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都足以讓全體中國人反思。這不僅是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問題,同時也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第28屆“首爾國際食品產業大展”上,中國展位幾成“無人區”,與周圍的臺灣、美國等展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罪魁禍首就是中國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
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化學污染所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
化肥、農藥和生長調節劑等農用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從源頭上給食品質量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中國每年氮肥使用量達2500萬噸,農藥超過130萬噸,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過量的使用化肥,會造成蔬菜中硝酸鹽積累較多,而硝酸鹽會進一步形成強致癌物—亞硝酸,對人體造成危害。農藥濫用或殘留同樣會造成對人體的巨大危害,同時,因售藥、激素和生長促進劑使用不當,以及養殖環境的污染,所生產的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經人們使用后不僅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危害,還導致人畜共患疾病和疫病的增加。
江河、湖泊以及近海等污染也是導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有850條河流、1300多個湖泊和近海區域手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個湖泊藻類污染及富營養花程度嚴重。這些被污染水體中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會在農、畜、水產品中富集,進而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危害。二惡英污染又是一個環境污染的重要案例。含氮有機化工產品生產廠、鋼廠以及其它工廠的排放廢氣物、焚化爐燃燒廢氣物、汽車尾氣等都能產生二惡英及其類似物,可直接或間接地污染肉、乳及水產品。
除此之外,生物毒素污染也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其中主要包括細菌毒素和霉菌毒素兩個方面。細菌毒素可直接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葡萄球菌腸毒素與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桿菌毒素都具有很強的毒性,使人產生嚴重的嘔吐和神經中毒癥狀。長期食用低含量的被霉菌污染的餓食品能引起慢性事物中毒,嚴重的可引起癌癥。
2. 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
在我國,建國初期普遍使用的--萘酚、奶油黃等防腐劑和色素后來被證實存在著致癌作用,不少地區曾因使用含砷的鹽酸、食堿,或過量的食品添加劑如亞硝酸鹽、漂白劑、色素等而發生過急、慢性中毒。各國均有不少添加基因被證實和懷疑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遠期危害而禁止使用。近年來我國添加劑引起變態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如糖精能引起皮膚瘙癢癥、日光性皮炎,香料中很多物質能引起呼吸道炎癥、哮喘、口腔炎等。還有脂溶性添加劑在體內積聚效應,使維生素A、維生素D、等過量攝入有慢性中毒的危險。某些添加劑共同使用時是否會產生有害物質也受到人們和政府的關注。
隨著轉基因食品的商品化生產,其安全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傳統的毒理學的食品安全評價方法已不能完全適用于轉基因技術食品。目前轉基因食品的危害基本上可歸為以下3類: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毒素,對人體產生的毒害作用;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過敏原,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這種食品可能某些營養成分或營養質量產生變化,使人體出現某種病癥。植物遺傳工程是把一定的遺傳信息通過一定的分子操作導入植物體內,使該植物獲得某種特性。這一過程中,受體植物、導入的遺傳信息和分子操作都有可能產生以上危害。一般來說,導入的遺傳信息和受體植物帶來的危害是已知的、明顯的、可以解釋的,而分子操作因其部分機理尚未明晰,帶來的危害較難預見。
3. 違法生產、經營以及食品質量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法律意識淡薄,重視生產輕視衛生,濫用食品添加劑,出售過期變質食品等,給食品質量安全帶來很大隱患;無證無照非法生產經營食品問題也非常嚴重。此外,生產者素質較低,規范操作能力差的等極易造成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毒的發生。同時,以科學為基礎的立法及執法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執法力度不夠,市場監管不嚴,基層檢查隊伍的素質和技術水平不高也造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
一系列的原因產生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得人們不能放心食用買到的食品,部分商家的唯利是圖卻會對消費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這表現出了我們國民素質低劣的一面。消費者不敢放心買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自己的消費水平,有錢不敢消費,這樣就會制約國家的經濟發展。食品安全問題,小的方面說是部分國民素質問題,大的方面就是人們生命健康問題,國家發展問題。
雖然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嚴重,但是我國政府正在加大力度解決這樣的問題,其中就包括研發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產方式生產,并經國家有關的專門機構認定,或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型的食品。在許多國家,綠色食品又有著許多相似的名稱和叫法,諸如“生態食品”、“自然食品”、“藍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機農業食品”等。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它不是普通意義上僅為人們提供美味和營養的食物,而是包涵了環保、發展、協調等社會價值和高品質、安全、營養等質量要求的特定產品。開發綠色食品對解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發展綠色食品能有力地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開發綠色食品,通過嚴格的監督和檢測手段,選拔一批優質產品,進一步促進一大批食品改善質量,提高檔次,增強我國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使企業增加效益,農民增加收入,更有力地推動創匯農業的發展。眾所周知,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后,在進出口業務中的關稅壁壘的作用大大減小,其他的進出口障礙,如“配額”之類的限制作用也將大大減小。國外產品更容易進入我國市場,甚至可能在某些領域出現所謂的“綠色壁壘”。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不能怨天尤人,最根本的辦法是加大我們的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建設,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出口。
工業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生態食品最主要的消費國,而其中不少國家對這類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本國的生產量,這意味著需大量進口,如英國的進口量為80%,德國的進口量為98%。開發綠色食品可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開發綠色食品,組織農民發展綠色食品,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由于廣大農戶經營規模小,相對分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龍頭企業必須發揮提高農民發展綠色食品的組織示范的作用。發展綠色食品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一項具體舉措,也是推動農產品產業化、市場化的一條有效途徑,未來將有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這一富有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領域,以推動我國農產品的發展。
2. 發展綠色食品有利于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綠色食品一般來說是高技術產品,其本身具有承載和促進科技進步的作用。發展綠色食品,實現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傳統農藝精華相結合。運用生物工程,從植物體提取有益菌種生產增產菌,以此提高植物本身的抗性;采用生物固氮菌,代替尿素;施用經工廠化生產的有機肥料;采用生物農藥,植物性除草劑,生物保鮮劑;采用基因工程將植物體中腐敗基因、致病基因除去,生產基因食品等。通過發展綠色食品,不僅可改革現有的耕作觀念和生產技術,而且可促進農林牧副漁、工商、運輸、建設、服務各行業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發展綠色食品使我國農業生產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道路。通過技術改進,提高了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質量,創造了農產品優質品牌,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更促進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3. 發展綠色食品將加快我國生態環境工程建設
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明確提出,在第一步戰略目標即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第二步是實現小康生活水平。溫飽是指吃飽穿暖,而小康生活水平主要是指提高生活質量,提高消費檔次,生活質量中最主要的是食品質量,食品安全性是其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因此,開發綠色食品是解決食品安全、營養的有效途徑。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國策,如今國內外環境保護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產業將出現空前的發展,而發展“綠色食品”是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最佳“結合點”,這在貫徹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綠色食品事業本身遠遠超出“食品安全、衛生”的要領,開發綠色食品生產本身就是一項環境保護工程或生態工程,在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的同時,又推動了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的開發利用,形成了生態良性循環。
4. 發展綠色食品是西部開發的好項目
國家計委在“下個世紀開始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中,提出了6點,其中有兩點與我們的綠色事業關系密切:“搞好西部地區大開發”和“加快生態環境工程建設”。西部開發中的生態重建,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一地區的開發,應該有利于改善西部以至全國的生態環境,這關系到保護和擴大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我國西部野生食品資源豐富,自然環境保存相對較好,環境污染相對較輕,勞動力成本較低,這些決定了其綠色食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開發前景廣闊。西部地區開發的關鍵是研究和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經驗治理黃土高原以及沙漠,恢復植被、保持水土、造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那里條件比較差,但土壤和水質條件等環境因素則更易于開發綠色食品。并且我國西部地區地跨亞熱帶、溫帶兩個氣候帶,地貌多樣,生態復雜,野生資源得天獨厚,特別是天然的食品資源,不僅品種豐富,而且污染少,開發野生綠色食品前景十分廣闊。
如上所述,開發綠色食品可以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更可以解決人民目前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因此,為了擴大綠色食品的發展,應繼續制定更多產品的生產操作規程,根據綠色食品特定的生產要求,開展對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的認證和推薦工作。同時,各地盡快完善機構設置,明確自身的職責,根據綠色食品總體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本地區綠色食品發展規劃,組織綠色食品的科技攻關和人才培訓,多渠道籌措資金,組織綠色食品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開展與綠色食品相關的國內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配合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加強對綠色食品標志的管理。在明確職責的基礎上,各地要積極發揮職能作用,主動地開展工作,要作深入細致的協調工作,不能坐等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而要積極地對其加以引導。